头条创作挑战赛
前言:
在正统十二年(公元1447年)九月,礼部针对当年主持山西乡试的官员提出了弹劾。这是因为当时考试的诗经题中,出现了“维周之桢”四个字,而“桢”字竟未避讳,导致了弹劾的产生。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:正统年间的皇帝是英宗朱祁镇,他的名字并未与“桢”有任何直接的关系,难道“桢”和“镇”有发音上的相似吗?
其实,英宗时期对于避讳的规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格。比如英宗自己的名字“祁”和“镇”就不需要严格回避。事实上,“维周之桢”中的“桢”并非因为与“朱祁镇”发音相近而犯讳,而是因为这个字恰好与已故的楚昭王朱桢的名字相同。因此,尽管朱桢已经去世多年,仍然需要在一些正式场合避免使用他的名字。
根据《明英宗实录》的记载,礼部在弹劾时指出:“丙申,礼部奏山西布政司正统十二年乡试小录所出诗经题内维周之桢,其桢字犯楚昭王讳,不曾回避。”(《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八》)虽然英宗并未严格惩罚所有官员,只是提醒他们以后小心谨慎,但在处罚上还是做了一定的处理。考试官学录郭明郁、教谕吴骥、知县黄子嘉被罚俸一个月;提调官石璞、参政朱鉴、监试官林文秩等也遭到记录处分。所谓“纪录还职”,其实就是在档案中记下这一事件,未来若再有类似问题,可以用来作出处罚的依据。
展开剩余78%朱桢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,正统十二年去世已长达二十多年,许多考试官甚至可能对他的事迹一无所知。然而,即便如此,他的影响力依然延续,直到考试官也需要为其避讳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楚王家族在朝廷中的深远影响,尤其是在英宗治下的正统年间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楚王家族的历史。
楚王家族的崛起与纷争
朱桢去世后,楚王的继承人是他的长子朱孟烷,继位后被认为是一个非常谨慎、稳重的统治者。他在宣德年间上交二护卫之后,终于消除了朝廷对楚藩的戒备。然而,尽管楚府在政治上逐渐平稳,正统年间与楚府相关的一些事件,仍然让我们看到当时朝廷对这一强藩的复杂态度。
宣德十年(公元1435年)11月,镇守陕西的都督郑铭向刚刚继位的小皇帝朱祁镇提出了一项建议:既然朝廷一直从陕西各地王府和民间借马助战,能否向楚府借些马匹?乍一看,这个建议似乎有些难以理解,因为楚王的封地在武昌,远离陕西,马匹怎么可能直接借给朝廷呢?
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简单。楚府在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有着广袤的草场,里面养着大量的马匹,这使得郑铭对楚府的马场产生了浓厚兴趣。楚府的马匹不仅是朝廷的资源,连“达贼”都知晓这一点。正统二年(公元1437年)年初,达贼侵扰边境,目标之一就是楚府的马匹。英宗对此事非常重视,亲自下令调遣方政、杨洪等将领前往围剿,并要求楚府提供战损马匹。
《明英宗实录》记载英宗指示:“闻王府中及肃府陕西平凉草场多马。可遣人驰驿往选,给官军应用。仍以数目开示,即酬价直。”这不仅说明了楚府马场的重要性,也显示出楚王的地位如此高,连边境防御都要依赖于他们的支持。设想一下,如果你是皇帝,面对这样一个势力庞大的藩王,你会如何应对?
楚王朱孟烷的去世与后代
正统四年(公元1439年)8月25日,楚王朱孟烷去世,享年58岁。英宗为了表示尊重,特别为这位叔祖停朝三日,并且追赠谥号“庄”。“庄”字的意思是恪守正道、温和谨慎,是对他一生作为王者的高度评价。
朱孟烷的妹妹郡主曾嫁给了孝陵卫指挥使葛能的儿子葛隆。葛隆曾向朝廷请求在回乡时能顺道祭扫父母的墓地,但作为亲王的女婿,连这样的普通事都需要得到皇帝的特许。在处理这类事务时,朝廷显得尤为严格,连这些微小的细节都需要经过上级批准。
然而,葛隆却在一次与沔阳州同知曹瑛的关系中出了问题。曹瑛因贪污被抓后,竟借钱向葛隆求助,希望通过他来摆脱罪责。此事最终引发了湖广按察使孔文英的调查,并被上报朝廷。尽管如此,葛隆的这段经历却为楚王家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。
其他楚王家族成员
楚庄王朱孟烷的子嗣中,有几位在正统年间都曾获得不同的封号和爵位。除了已提到的武陵王朱季堄和黔阳王朱季埱外,还有东安王朱季塛和大冶王朱季堧。大冶王朱季堧的晋封过程尤为曲折。由于母亲邓氏去世后,楚王朱季堄曾询问朝廷是否可以为他四弟举办冠礼并受封,结果英宗因丧期未满而未批准。直到除服后,朱季堧才得以受封为大冶王。
然而,随之而来的问题是,刚刚封立的妃子却因为长辈去世的缘故,面临着令人尴尬的局面。礼部一番讨论后,最终决定让妃子先拜受,然后等到朱季堧除服后再举行婚礼。
结语:
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梳理,我们不难发现,尽管楚藩在宣德年间已逐渐放下警惕,但其背后的政治力量依然庞大且深远。正如朱桢临终时所言:“吾保有楚国至今日亦不易。”这句话充满着不易言说的沉痛,也道出了楚王家族在大明帝国中的深远影响。面对一个如此强大的家族,英宗显然也不得不谨慎对待每一个细节,从而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权力挑战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-北京配资网-专业股票配资官网-炒股资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